YB体育首席核心观点集(2024年1月29日 –2月4日)
发布时间:2024-02-08 11:15:49

  YB体育第一,2024年1月PMI为49.2,较前值小幅回升0.2个点。这一表现略高于季节性,2010-2022年1月环比均值为-0.3;春节分布相近的2016和2018年1月环比亦为-0.3、2019年为0.1。这一表现与同期高频数据基本吻合,在前期报告《1月经济初窥》中,我们指出“从1月前两周来看,多数高频数据环比基本平稳”;《1月EPMI数据简评》中,我们指出“综合之下制造业PMI有望稳中略升”。

  回看2023年初以来的经济短周期节奏(图1),转段后一季度景气高开,快速修复;二季度随着修复脉冲释放,经济动能放缓,5月PMI处年内低点;三季度政策稳增长带动,叠加大宗回升引发的补库存效应,经济逐月好转;四季度新一轮化债约束,叠加地产销售投资低位,经济再度逐月放缓。随着政策新一轮加码,1月经济环比初步企稳,但PMI仍在50以下的景气偏弱区间。

  1月PMI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过去以来的“供给强于需求”的特征延续,叠加节前备货,生产指标偏高,生产指数环比上行1.1个点;二是出口有改善迹象,新出口订单环比上行1.4个点,不过其是否已构成趋势尚待进一步观测;三是行业间分化明显,高技术产业环比上升最多,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背景下,这一领域仍是增长弹性相对最大的领域;春节假期需求释放,消费品行业景气度环比改善;装备制造业环比小幅回落;基础原材料行业景气偏低;四是可能和供给超过需求有关,产需比偏高(图2)的背景下,两个价格指标环比走弱,尚未企稳,这意味着PPI短期内依然有压力。

  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景气差距延续。1月大型企业PMI为50.4,环比上行0.4个点;中型企业PMI为48.9,环比亦上行0.2个点;小型企业PMI为47.2,环比下行0.1个点,即绝对景气度偏低,环比特征也偏弱。实际上大小企业之间的景气差异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但目前3.2个点的差距属于偏高点,在2018年以来仅次于2022年。我们理解高景气行业如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高端装备等,规模以上企业整体偏多;小企业则更多集中于出口产业链、服务业产业链。

  建筑业PMI环比走低。1月建筑业PMI为53.9,低于前值的56.9。这一点可能包含季节性;但从城投债净融资等变化线索来看,它可能和化债期间地方政府投资的收敛有关;同时,从1月30城成交数据来看,地产销售亦处于偏弱区间。

  从高频数据、PMI数据看,2024年1月景气度有待提升,但环比已初步企稳。不过从同期资产表现来看,截至1月30日,万得全A指数较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下行10.4%(图3);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10bp。这显示出金融市场风险偏好有所收缩,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社会预期偏弱”的问题仍较为显著。会议指出,这需要“在政策实施上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1月以来,政策联动出台的特征更为明显,这种累积效应将最终有利于风险偏好的企稳。此外,有效需求不足和社会预期偏弱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进促稳”,一个积极的名义增长预期将最终有助于微观预期改善,如何推动名义增长上行预期的形成将是宏观面关键。

  ①借鉴海外经验,我国需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增长新动能,培育技术密集型新质生产力。②产业转型升级需融资结构配合,1980s美国通过直接融资支持科技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③当前我国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培育轻资产、高研发的新质生产力需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其中活跃资本市场是关键。

  ①借鉴海外经验,我国需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增长新动能,培育技术密集型新质生产力。②产业转型升级需融资结构配合,1980s美国通过直接融资支持科技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③当前我国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培育轻资产、高研发的新质生产力需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其中活跃资本市场是关键。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国内外形势正面临四个关键性变化:地缘政治冲突上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中国房地产市场转型调整、央地财政债务关系重塑。要更好地应对上述政策变化,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的逻辑需要重建,新一轮改革开放举措也亟待出台。

  关键性变化之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关键性变化之三:国内房地产市场转型调整。关键性变化之四:央地财政债务关系重塑

  政策支持:宏观政策逻辑重建与新一轮改革开放举措。第一,如果经济出现持续负向产出缺口,就应果断实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来消除上述缺口;第二,政府应果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国债来募集资金,资金使用更多倾斜到家庭与企业等微观主体;第三,政府应果断下调利率以降低实际利率,一方面刺激居民消费与企业投资,另一方面降低政府发行国债的成本。

  首先,要进一步提振家庭、企业与地方政府等微观主体信心,亟需新一轮改革开放政策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质生产力;其次,要解决当前的年轻人失业问题,就必须要让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更广的经营空间;再次,要充分发挥国内统一大市场的作用,就要打破各类要素在国内跨区域流动的限制,让各类生产要素在充分流动的前提下自由聚集;第四,要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例如将增长与债务联动考核,将鼓励要素跨区域流动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关键指标等;第五,要通过新一轮高质量对外开放来吸引长期外国资本重新大规模流入,以及推动RECP与一带一路高水平建设。

  第一,2024年1月PMI为49.2,较前值小幅回升0.2个点。这一表现略高于季节性,2010-2022年1月环比均值为-0.3;春节分布相近的2016和2018年1月环比亦为-0.3、2019年为0.1。这一表现与同期高频数据基本吻合,在前期报告《1月经济初窥》中,我们指出“从1月前两周来看,多数高频数据环比基本平稳”;《1月EPMI数据简评》中,我们指出“综合之下制造业PMI有望稳中略升”。

  回看2023年初以来的经济短周期节奏(图1),转段后一季度景气高开,快速修复;二季度随着修复脉冲释放,经济动能放缓,5月PMI处年内低点;三季度政策稳增长带动,叠加大宗回升引发的补库存效应,经济逐月好转;四季度新一轮化债约束,叠加地产销售投资低位,经济再度逐月放缓。随着政策新一轮加码,1月经济环比初步企稳,但PMI仍在50以下的景气偏弱区间。

  1月PMI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过去以来的“供给强于需求”的特征延续,叠加节前备货,生产指标偏高,生产指数环比上行1.1个点;二是出口有改善迹象,新出口订单环比上行1.4个点,不过其是否已构成趋势尚待进一步观测;三是行业间分化明显,高技术产业环比上升最多,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背景下,这一领域仍是增长弹性相对最大的领域;春节假期需求释放,消费品行业景气度环比改善;装备制造业环比小幅回落;基础原材料行业景气偏低;四是可能和供给超过需求有关,产需比偏高(图2)的背景下,两个价格指标环比走弱,尚未企稳,这意味着PPI短期内依然有压力。

  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景气差距延续。1月大型企业PMI为50.4,环比上行0.4个点;中型企业PMI为48.9,环比亦上行0.2个点;小型企业PMI为47.2,环比下行0.1个点,即绝对景气度偏低,环比特征也偏弱。实际上大小企业之间的景气差异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但目前3.2个点的差距属于偏高点,在2018年以来仅次于2022年。我们理解高景气行业如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高端装备等,规模以上企业整体偏多;小企业则更多集中于出口产业链、服务业产业链。

  建筑业PMI环比走低。1月建筑业PMI为53.9,低于前值的56.9。这一点可能包含季节性;但从城投债净融资等变化线索来看,它可能和化债期间地方政府投资的收敛有关;同时,从1月30城成交数据来看,地产销售亦处于偏弱区间。

  从高频数据、PMI数据看,2024年1月景气度有待提升,但环比已初步企稳。不过从同期资产表现来看,截至1月30日,万得全A指数较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下行10.4%(图3);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10bp。这显示出金融市场风险偏好有所收缩,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社会预期偏弱”的问题仍较为显著。会议指出,这需要“在政策实施上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1月以来,政策联动出台的特征更为明显,这种累积效应将最终有利于风险偏好的企稳。此外,有效需求不足和社会预期偏弱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进促稳”,一个积极的名义增长预期将最终有助于微观预期改善,如何推动名义增长上行预期的形成将是宏观面关键。

  1、关于平准基金。平准基金就是一种制度保障,建好以后,如果从心理深刻地改变了投资者心里的“趋利避害”的行为选择,其实目的就达到了,并一定真会动用的。短期内,在央企海外帐户本就有大几千亿美元的外汇未结汇入官方外汇储备,可以考虑从这笔钱中划转一部分,结汇转入央行外汇储备,央行对央企海外帐户发行一张类似互换收益凭证,风险由央行担保。长期而言,还是要进入长期国债的预算规划,形成系统性的平准基金的长期补充机制,中央银行可以为此提供特殊流动性支持。

  2. 至于其他技术性的救市方法 有很多。我随便提一个现实可操作的。设计一个收益互换的金融结构。

  3、这几天这个股灾的状态 国家队日常维稳工作也有方法可以总结经验,为的是提高目前救市的效率和效果。

  4、最近已出台的一系列救市举措,包括暂停限售股出借、要求国企加强市值管理,何立峰副总理也开了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会,要求加大对上市公司的支持……这些长期的资本巿场的制度建设 都是对的 要切实抓 以投资者为本的导向切实的做 长期的做。

  核心结论:美联储3月降息可能性已大大降低,5月是否降息也不能完全确定,市场降息预期依然偏乐观。

  1、美联储如期维持利率不变,政策声明中删掉了“额外紧缩幅度”,暗示不会再加息;但新增了“在更有信心实现2%的通胀目标前不适合降息”,并且鲍威尔明确表示3月不太可能降息,释放了较为的信号。

  2、会议过后,美股大跌、美债收益率大幅下行(避险情绪升温),市场降息预期小幅降温。目前市场预期3月降息概率为35%左右,5月降息概率仍高达100%,全年大概率降息150bp,也即5月开始每次会议各降25bp。

  3、本次会议美联储着重强调了“风险平衡”的决策方法,这一概念源于鲍威尔在2018年提出的“风险管理”模式,核心思路是政策调整应当小幅缓步进行,以留出更多空间评估政策双重目标的上行和下行风险,本质上与我们此前反复提示的“保持观望”含义相同。

  4、继续提示:历史上看,美联储启动降息需满足两个门槛条件,一是美国CPI和核心CPI同比降至3.5%以下,二是新增非农就业降至15万以下。据我们测算,5月议息会议前(届时只能看到3月通胀数据)通胀可能处在这一水平附近,非农则难以预测。因此,5月美联储也未必一定会降息,而目前市场预期过高,需警惕数据超预期引发降息预期进一步下调。

  会议声明:多处改动,铺垫转向。会议强调了双向风险正走向更好的平衡,为年内降息铺垫,但也强调在降息前美联储需要获得更多信心。本次会议声明有多处改动,重点包括:1)在描述政策目标时,新增“委员会判断,实现就业和通胀目标的风险正在走向更好的平衡”。2)在描述货币政策的评估框架时,调整为“即将到来的数据,不断演变的前景,以及风险平衡”,表述上更抽象,但强调了“风险平衡”。3)新增“委员会预计,在降息前,还需要获得更多信心,以确认通胀能够可持续地走向2%目标”。

  鲍威尔讲话:保持模糊,暗示不过早降息。整体来看,鲍威尔如期保持模糊言论:首先,关于降息,其并未给出详细的降息标准,也未表明本轮降息会否是连续的。不过,其提到3月就开始降息不是最可能的情形,暗示货币政策会保持一定耐心。其次,关于经济与通胀判断,其对于“软着陆”的态度似乎比此前表现得更加谨慎,强调美联储还没有宣布抗击通胀的胜利,尽管其不太担心经济增长对通胀的影响。最后,关于缩表,其预告美联储将于3月会议深入讨论缩表问题,本次会议相关讨论较为有限。

  政策逻辑:定力博弈。对于首次降息的条件,美联储用了非常模糊的表述——需要“更大信心”,说明美联储首次降息的选择将具有较强主观性。美联储选择不过早降息,或是一种“定力博弈”:首先,美国经济增长较强,赋予美联储不急于降息的底气;其次,自12月议息会议以来,降息预期发酵令金融条件已经转松,进一步减弱了3月开启降息的必要性;最后,美联储与市场预期的博弈仍在进行。如果过早降息,那么市场很容易猜测美联储在之后的会议上会持续降息、全年大幅降息,美联储引导市场预期的难度会加大;美联储也可能有意隔离降息与缩表决策,防止市场对“流动性危机”的过度担忧;美联储保持定力,可以传递货币政策独立性。

  市场展望:“宽松交易”面临反复。我们倾向认为,当前市场降息预期仍有些“抢跑”,尤其对于全年降息幅度的判断。市场“宽松交易”可能经历一定反复,但也不至于上演“紧缩交易”。如果后续降息预期修正,那么预计10年美债收益率在4%左右震荡;美元指数保持相对稳定,但也取决于非美经济和政策变化;美股估值环境相对稳定,表现将更受盈利驱动。

  1月31日,第三方研究机构中指研究院发布《2024年1月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业绩排行榜》。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1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2815.3亿元,同比下降33.3%,较去年同期降幅扩大1.6个百分点。其中TOP100房企单月销售额环比下降47.7%。销售额超百亿房企7家,较去年同期减少6家,销售额均值136.9亿元;超五十亿房企8家,较去年同期减少1家,销售额均值69.5亿元。

  上海:在沪连续缴社保或个税满5年及以上非沪籍居民,可在外环以外区域限购1套住房

  据上海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官微消息,1月30日,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房屋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优化本市住房限购政策的通知》,规定自1月31日起,在本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已满5年及以上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可在外环以外区域(崇明区除外)限购1套住房,以更好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促进区域职住平衡、产城融合。

  澎湃新闻讯,1月30日,网传苏州全面取消限购,买房不再限面积及套数。对此,澎湃新闻致电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表示,购买新房、二手房不做购房资格审核,新房限售政策仍为两年。苏州市房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也表示,“从今天开始,不再审查套数,也不看购房资格。”

  据澎湃新闻,1月29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辽宁省推动经济稳中求进若干政策举措》的通知。其中,《若干政策举措》明确降低房地产市场交易成本。对一年内出售自有住房并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可由购房地给予一定额度的购房补贴,卖旧买新时间不分先后;对新购或租赁(自持)存量非住宅商品房的,可采取购房补贴、租金补贴、降低相关交易费用等方式予以支持;对转让非住宅商品房的,可适当降低相关交易费用,具体实施细则由各市县按实际情况制定。推动各市出台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转换为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鼓励采取顺位抵押等方式开展业务。

  据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众号,2024年1月30日,广州市白云区罗冲围片区潭村、民科园片区大沥村等1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获得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授信1426亿元,首笔发放15亿元。资金用于项目前期工作、征收补偿安置、安置住房建设以及安置住房小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实现全国首批首笔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在广州成功落地。

  海口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8日就优化人才购房政策有关事项发布通知称,未来5年,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及外籍“高精尖缺”人才,在海口购买商品住房方面享受本地居民同等待遇。通知称,实际引进并在海南工作但尚未落户的人才,在海南省累计缴纳12个月及以上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且家庭成员(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下同)在海南无住房的,可购买第1套商品住房。在第1套住房合同备案满2年且人才本人在海南省累计缴纳36个月及以上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的,可购买第2套商品住房。

  为进一步满足住房公积金缴存人购房需求,更好发挥住房公积金制度作用,厦门市住房公积金2月1日发布《关于优化住房公积金贷款有关事项的通知》。根据《通知》,住房公积金贷款申请条件中的“申请贷款时前12个月连续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调整为“申请贷款时前6个月连续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阶段性上浮住房公积金贷款流动性调节系数至1.2,执行至2024年12月31日。市住房公积金介绍,一方面是降低贷款门槛,有利于让更多的缴存人具备申请贷款资格;另一方面是提高贷款额度,由当前的120万元上浮至144万元,单笔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20%,有利于提升住房公积金缴存人的住房购买能力,减轻住房公积金贷款职工的还款压力。

  中基协:截至2023年12月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业务规模合计12.41万亿元

  1月30日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2023年12月份《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产品备案月报》显示,2023年12月份,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当月共备案私募资管产品952只,设立规模444.37亿元。截至2023年12月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业务规模合计12.41万亿元(不含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较上月底减少2826.05亿元,下降2.2%。

  据第一财经,数据显示,公募基金去年四季度共亏损2287.6亿元,2023年全年共亏损4346.78亿元。如果算上2022年整体亏损1.45万亿元,意味着公募基金历史上首次出现连续两年亏损。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合计亏损超过3300亿元,其中混合型基金亏损1872.81亿元,股票型基金亏损1452.28亿元。除了权益类基金,QDII和FOF产品也告亏损,分别亏损48.39亿元和36.5亿元,商品型基金小幅盈利32.84亿元。固收类基金去年四季度则继续实现盈利。其中,货币型基金盈利579.68亿元,和去年三季度盈利570.49亿元基本持平;债券型基金盈利508.64亿元,较去年三季度的356.94亿元大幅增长。

  据中国基金报,已披露完毕的2023年四季报显示,公募量化基金产品规模在2023年持续扩容,期末合计规模已逼近3000亿元,较2022年末上涨25%,创下2018年以来新高。但另一方面,不同类型产品发展亦出现分化,其中,主动量化基金、指数型量化基金规模均实现正增长,量化对冲基金则出现了较大幅度的缩水。业内人士认为,不同类型的量化基金产品发展出现差异,主要受产品策略、业绩表现、市场情况等多因素综合影响。基于量化策略仍保持有效性,未来随着公募公司持续布局,量化基金市场有望持续扩容。

  据中国基金报,1月份,全部股票ETF基金(包含A股ETF及跨境ETF)合计资金净流入高达1681.79亿元,创下自去年8月份以来单月资金净流入新高。1月份,沪深300ETF产品“霸榜”。易方达沪深300ETF单月“吸金”达398.34亿元,嘉实沪深300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单月资金净流入分别为309.47亿元、307.32亿元,华夏沪深300ETF单月资金净流入达246.55亿元。此外,多只上证科创板50ETF、中证红利低波ETF、创业板50ETF、上证50ETF等产品单月资金净流入居前。

  据第一财经,近两年的业绩亏损下,市场里那些百亿级别的主动权益基金正在逐渐消失。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市场上仅剩下31只百亿主动权益基金,较之2021年底的88只,数量降幅高达64.77%。其中,有近一半的产品规模已经腰斩。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31日,2021年底时属于百亿级权益产品中,有30只产品自2022年初以来的累计回报跌超50%,超过97%的产品则实现业绩亏损。

  据中证报,开年以来,新发基金获积极认购,超20只产品纷纷提前结束募集。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27日,2024年以来,有23只基金提前结束募集,其中包括8只股基、13只债基,以及1只REIT和1只FOF产品。某公募基金人士表示,尽管2024年开年经历震荡调整,但发行市场却出现积极变化,这说明不少投资者认可当前底部区域的投资性价比。

  1月30日,金融监管总局召开2024年工作会议。会议要求,要紧紧围绕金融监管总局系统年度重点任务目标,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把握好时度效,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工作。健全金融风险处置常态化机制,落实机构、股东、高管、监管、属地、行业六方责任,推动形成工作合力。积极稳妥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督促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落实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要求。配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开展债务重组、置换。配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开展债务重组、置换。着力防范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强化抓早抓小,保持高压震慑,加快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个人贷款管理办法》。本次修订的重点内容包括:一是合理拓宽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的用途及贷款对象范围,优化流动资金贷款测算要求,满足信贷市场实际需求。二是调整优化受托支付金额标准,适度延长受托支付时限要求,提升受托支付的灵活性。三是结合信理线上需求,明确视频面谈、非现场调查等办理形式,适配新型融资场景。四是明确贷款期限要求,引导商业银行有效防范贷款期限错配风险,进一步优化贷款结构。五是进一步强化信贷风险管控,推动商业银行提升信贷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六是将《项目融资业务管理规定》作为专章纳入《固法》。发布实施“三个办法”是完善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信贷管理能力,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做好“三个办法”的实施工作,积极推动信贷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强2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有关工作,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送审稿)》,决定一揽子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讨论《关于授权国务院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暂时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的决定(草案)》,听取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情况汇报,部署近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工作YB体育。会议指出,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振经营主体信心的重要举措。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围绕整体优化目标,一体推进强市场促公平、强服务增便利、强法治稳预期、强开放提质量、强改革抓创新等工作。要更加注重回应经营主体突出关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国家统计局1月31日发布数据显示,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49.2%、50.7%和50.9%,比上月上升0.2、0.3和0.6个百分点,经济景气水平有所回升。

  据财政部,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784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税收收入181129亿元,同比增长8.7%;非税收入35655亿元,同比下降3.7%。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9566亿元,同比增长4.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17218亿元,同比增长7.8%。2023年,印花税3784亿元,同比下降13.8%。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1801亿元,同比下降34.7%。

  中国商务部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65754.3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0%,其中出口同比下降5.8%,进口同比增长24.4%;服务贸易逆差12041.1亿元。(中国新闻网)

  国务院国资委近日印发了《关于优化中央企业资产评估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YB体育。通知在现行制度的原则和框架下,集中解决了一批央企资产评估管理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通知首次提出央企应当对资产评估项目实施分类管理,要求央企确定重大资产评估项目划分标准,对重大资产评估项目管理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控要求。通知明确了8类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确定了5类可以进行估值的情形。此次印发的通知进一步明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数据资产流转时,应首选资产评估或估值的方式对资产价值进行评定估算;评估或估值确有难度的,可以通过挂牌交易、拍卖、询价、协议等方式确定交易价格。

  新华社讯,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29日在京出席部署走访上市公司工作、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全国视频会议。何立峰指出,上市公司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有助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助于增强市场信心。要明确目标导向,把推动上市公司业绩改善和投资意愿修复作为推动经济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重要举措。要明确问题导向,抓紧组织到上市公司上门走访,推动优化公司结构、规范公司治理,培育优质头部上市企业,不断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2023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要效益指标继续稳步增长,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企业利润总额达46332.8亿元,同比增长7.4%。财政部29日发布了2023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23年,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857306.1亿元,同比增长3.6%;国有企业应交税费58745.8亿元,同比下降0.5%。截至2023年12月末,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64.6%,上升0.3个百分点。

  新华社记者在国务院国资委29日举行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对中央企业全面实施“一企一策”考核,即统筹共性量化指标与个体企业差异性,根据企业功能定位、行业特点、承担重大任务等情况,增加反映价值创造能力的针对性考核指标,“一企一策”签订个性化经营业绩责任书,引导企业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今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建立考核“双加分”机制——分档设置效益指标考核目标,对跑赢国民经济增速的企业给予考核加分,同步设立提质增效特别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再给予额外加分,引导央企积极确定挑战性目标。

  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2月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从财政收入看,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将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坚实基础,财政收入将会继续恢复性增长。从财政支出看,将继续保持必要强度,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也将保持一定规模。2024年,财政部将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方向,推动壮大文化、旅游、教育、养老等新的增长点,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意愿和能力。此外,2024年,财政部门将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财政部:2023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57996亿元,同比下降13.2%

  财政部公布2023年财政收支情况。其中,2023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0705亿元,同比下降9.2%。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418亿元,同比增长7.1%;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66287亿元,同比下降10.1%,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57996亿元,同比下降13.2%。 2023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01339亿元,同比下降8.4%。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4851亿元,同比下降12.5%;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96488亿元,同比下降8.2%,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55407亿元,同比下降13.2%。

  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印发《科技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过程中发挥保险力量。《通知》明确,科技保险指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推广等科技活动以及科技活动主体,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等经济行为的统称。《科技保险业务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从“服务科技活动全流程”及“服务科技活动主体”两个维度,建立负债端科技保险统计框架及科技保险数据报送机制。《通知》要求,要高度重视科技保险业务及其统计工作,深刻理解科技保险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建立科技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必要性,积极对接科技活动主体的保险需求;要切实提升科技保险业务经营服务能力,建立科技保险业务发展战略,加强科技保险专业培训和人才储备;要准确高效开展科技保险业务数据报送,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扎实推进《统计制度》落地实施工作YB体育,持续开展科技保险数据动态分析,推动科技保险业务健康发展。

  国家统计局27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6858.3亿元,比上年下降2.3%,降幅比1-11月份收窄2.1个百分点。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623.1亿元,比上年下降3.4%;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6773.0亿元,下降1.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975.1亿元,下降6.7%;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437.6亿元,增长2.0%。

  1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登记注册局局长任端平在会上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1.24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67.4%,支撑了近3亿人就业。全年新设个体工商户2258.2万户,同比增长11.4%。

  随着地方两会的密集召开,各地陆续公布2023年经济发展“成绩单”。截至目前,31个省份2023年GDP增速已全部出炉,并公布2024年GDP增速预期目标。从31个省份公布的数据来看,2023年,有17个省份GDP同比增速跑赢全国,均超过5.2%。从各地GDP总量来看,广东GDP总量首次突破13万亿元,山东和浙江的GDP总量分别突破9万亿元和8万亿元。此外,还有多个省份经济总量实现重要跨越。其中,四川首次跻身“6万亿元俱乐部”,湖南迈上5万亿元新台阶,辽宁、重庆、云南均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贵州也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

  据经济参考报,随着地方两会接近尾声,各地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目标相继浮现。近期,地方也密集发布2024年重点项目清单,敲定具体投资领域和项目建设计划。梳理发现,2024年,多地大力拓展产业类项目,产业投资较上年有较快增长。翻看地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成为各地2024年经济工作关键词,多地强调要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扩大产业投资。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发布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指导地方统筹建设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推动全国平台与地方平台深度联通,形成全国一体化平台网络,持续扩大信用信息共享范围,强化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务实合作,有效提升中小微民营企业融资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度。截至2023年末,银行机构通过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累计发放贷款23.4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5.3万亿元。

  据澎湃新闻,抵押补充贷款(PSL)连续两个月出现净增加。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4年1月抵押补充贷款开展情况显示,2024年1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净新增抵押补充贷款1500亿元。期末抵押补充贷款余额为34022亿元。去年12月,PSL重出江湖。去年四季度,PSL被市场视为“三大工程”的资金来源之一。央行行长潘功胜曾表示,为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

  据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公报,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今日宣布,该署于2023年共协助了382家内地及海外企业在港开设或扩展业务。受助企业数目较2022年上升约27%,他们在营运首年总共为香港经济带来达616亿港元的投资和创造超过4100个新增职位。

  1月29日,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发挥新型制优势,引导地方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在保障措施方面,《意见》强调,加大金融支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加大投入,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带动更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完善金融财税支持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等加大投入,引导地方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探索建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优化风险拨备资金等补偿措施。

  中汽协:2023年汽车制造业完成营业收入100975.8亿元 同比增长11.9%

  据中汽协1月29日消息,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汽车制造业完成营业收入100975.8亿元,同比增长11.9%,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为7.6%。2023年,汽车制造业利润为5086.3亿元,同比增长5.9%,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为6.6%。

  1月29日,财政部公布2023年12月份全国彩票销售情况。12月份,全国共销售彩票532.84亿元,同比减少85.65亿元,下降13.8%。其中,福利彩票机构销售174.76亿元,同比增加56.46亿元,增长47.7%;体育彩票机构销售358.08亿元,同比减少142.11亿元,下降28.4%。1-12月累计,全国共销售彩票5796.96亿元,同比增加1550.44亿元,增长36.5%。

  据央视财经,当地时间1月31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公布今年1月议息会议利率决议,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不变,符合市场预期。从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美国经济数据来看,美联储密切追踪的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同比涨幅在去年12月延续回落态势,但服务价格却意外环比上涨。同时,当地时间30日公布的美国去年12月空缺职位数也意外大幅高出市场预期,表明企业招工难的现象仍然存在,通胀压力存在韧性。受此影响,市场之前对美联储最早3月就降息的乐观预期不断降温,芝商所反映美联储利率决议预期概率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市场预计美联储3月降息的概率目前已经降至44.7%。

  世界黄金协会1月31日发布的《全球黄金需求趋势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黄金需求(不含场外交易)为4448吨,同比下降5%;包含场外交易和库存流量的黄金总需求为4899吨,创下新纪录。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央行购金需求达1037吨,冲至历史第二高位,较2022年的历史峰值减少45吨。2023年全球黄金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黄金ETF)持仓总计减少244吨,连续三年下滑,其中欧洲地区流出量最大。在中国市场,2023年黄金ETF实现净流入10吨,持仓总规模增加至61.5吨。

  据中国新闻网,中国贸促会30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3年四季度九成以上受访外资企业认为中国市场富有吸引力,有在华增资意向的企业占比环比上升4.5个百分点。这份《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是中国贸促会在调研近600家外资企业基础上编制完成的。报告称,近70%受访外资企业仍看好未来五年中国市场情况,环比上升约1.8个百分点,认为中国市场吸引力有所上升或持平的受访外资企业占比超90%。超九成受访外资企业预期未来五年在华投资利润率将持平或有所提高,环比上升约5.8个百分点。

  第一财经讯,当地时间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IMF将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上调至3.1%,较去年10月的预测值高出0.2个百分点,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的增速为3.2%,与前值持平。IMF预计,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预计将从去年的1.6%小幅下降至1.5%,并在2025年回升至1.8%。其中,美国的经济今年的增速有望达到2.1%,预计2025年美国经济增速将放缓至1.7%;欧元区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有望达到0.9%和1.7%;日本经济增速将从去年的1.9%放缓至2024年的0.9%和2025年的0.8%。IMF预计中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4.6%和4.1%,前者较去年10月的预测上调了0.4个百分点。

  据俄罗斯媒体当地时间30日报道,俄罗斯央行行长纳比乌琳娜表示,过去两年金砖国家在俄罗斯外贸结构中的份额翻番,达到40%。目前,俄罗斯与金砖国家贸易中使用本币结算的份额约为85%,两年前这一比例为26%。纳比乌琳娜表示,2024年金砖国家会重点关注支付系统与本币结算的互动。

  欧盟统计局30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经季节和工作日调整后,欧元区和欧盟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均增长0.5%。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和欧盟经济环比零增长,欧元区经济同比增长0.1%,欧盟同比增长0.2%。

  据智通财经,随着美国人民对经济和就业市场更加乐观,美国1月谘商会消费者信心指数录得114.8,上升至2021年底以来的最高水平。衡量当前状况的谘商会消费者现况指数飙升至161.3,为2020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对未来六个月的预期指数从81.9升至83.8。谘商会首席经济学家Dana Peterson表示所有年龄段的消费者信心都有增长,但55岁及以上的消费者增长最快。1月份的消费者购买计划有所下降,但消费者对目前和未来六个月的收入和个人财务状况仍持乐观态度。1月份,消费者对未来12个月美国经济衰退的预期可能性继续逐渐缓解,这与预期指数升至80以上的情况一致。

  美国1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35.3万人,为2023年1月以来最大增幅,预估为增加18.5万人,前值为增加21.6万人。

  央行:2023年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71.0万亿元,同比增长14.8%

  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1月29日,央行公布2023年金融市场运行情况。2023年,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71.0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61.4万亿元,交易所市场发行债券9.6万亿元。2023年,国债发行11.0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9.3万亿元,金融债券发行10.2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14.0万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3485.2亿元,同业存单发行25.8万亿元。

  财政部30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6571亿元,其中一般债券7016亿元、专项债券39555亿元。全国发行再融资债券46803亿元,其中一般债券26458亿元、专项债券20345亿元。合计,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93374亿元,其中一般债券33474亿元、专项债券59900亿元。

  为贯彻以投资者为本的监管理念,加强对限售股出借的监管,证监会经充分论证评估,进一步优化了融券机制。具体包括:一是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二是将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对融券效率进行限制。因涉及系统调整等因素,第一项措施自1月29日起实施,第二项措施自3月18日起实施。此次证监会优化融券机制,主要体现以下监管意图:一是突出公平合理,降低融券效率,制约机构在信息、工具运用方面的优势,给各类投资者更充足的时间消化市场信息,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秩序。二是突出从严监管,阶段性限制所有限售股出借,进一步加强对限售股融券监管,同时,坚决打击借融券之名行绕道减持、套现之实的违法违规行为。下一步,证监会将持续强化监管,把制度的公平性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及时总结评估运行效果,依法维护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国家外汇管理局1月31日发布通知,更新发布《现行有效外汇管理主要法规目录(截至2023年12月31日)》,以便社会公众查询使用。据介绍,更新后的目录共收录截至2023年12月31日发布的外汇管理主要法规180件,按照综合、经常项目外汇管理、资本项目外汇管理、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监管、人民币汇率与外汇市场、国际收支与外汇统计、外汇检查与法规适用、外汇科技管理等8大项目分类,并根据具体业务类型分为若干子项。本次新纳入目录的文件主要涉及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资本项目业务数字化服务、信息系统代码标准管理等,均属于提升外汇管理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方面的内容。

  1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同步发布《关于暂停战略投资者在承诺的持有期限内出借获配股票的通知》,通知指出,为进一步优化融券制度,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决定暂停战略投资者在承诺的持有期限内出借获配股票。本通知实施前尚未了结的出借合约到期不得展期。本通知自2024年1月29日起施行。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2023年12月统计月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境内股票市场共有上市公司5346家,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分别为2263、2844、239家。分股份类型统计,仅发A股公司5113家,仅发B股公司11家,A+B、A+H等多股份类型的公司222家。分控股类型,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公司数量分别占比26%、74%;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为上市公司数量前三甲;江苏、浙江(不含宁波)、北京三辖区上市公司分别为690、582、475家,为辖区公司数量前三甲。

  近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简称“中上协”)公布的A股上市公司回购情况显示,根据上市公司公告,2022年至2023年,1836家上市公司累计公告3484条回购预案,回购股份178.42亿股,回购金额1821.89亿元,包括集中竞价交易回购和定向回购两种方式。剔除停止实施回购的情况,1122家上市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进行回购,回购股份122.63亿股,占整体回购股数的68.73%,回购金额1665.56亿元,占整体回购金额的91.42%,以集中竞价交易进行回购成为上市公司回购的主流。

  1月30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在开幕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2023年,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额保持亚洲第一、全球前三,债券发行规模首次突破2.0万亿元。覃伟中表示,2023年,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增长5.8%,深圳企业境内IPO募资总额282.6亿元,居全国第二。新增持牌金融机构18家、风投创投机构11家,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资金进入风投创投。深圳市场信心持续恢复,2023年深圳新设商事主体56.5万户,增长26.4%,总数达422.6万户,总量和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9家,累计742家,上升至全国第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2.47万家,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32家。

  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1月31日从业内独家获悉,监管部门近期调整更新了证券公司白名单评估标准。据悉,最新评估标准分为股权结构和经营管理、合规内控、风险控制、同业竞争、受处罚情况和其他等六部分内容,框架与旧版标准基本一致,但细化了每项内容的具体要求。12个月内被证监会采取监管措施5次以上的,不得纳入白名单。因涉嫌违法违规事项正在被立案调查的券商,不接受其白名单申请,已在白名单的券商涉嫌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的,立即暂停白名单的各项监管便利。已在白名单的券商业务指标触及预警水平的,可给予1个月过渡期,期满仍未达标的调出白名单。

  据上证报,2023年,超27万亿元资金的险资大幅度增加债券配置,债券资产在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中占比已经接近五成,创下有统计以来的新高。业内人士预计,在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的货币政策基调下,2024年加大力度配置优质债券等资产依旧是险资投资的重要方向。

  据上证报,数据显示,截至1月25日晚间,已有逾80家上市公司预报2023年业绩将实现扭亏为盈。其中,预计2023年净利润同比增幅上限超过200%的公司逾四成。据记者梳理,大部分上市公司业绩之所以能“翻盘”,主要得益于市场需求逐步复苏,带动了产品订单持续增长。与此同时,部分上市公司苦练内功、提质增效,同时抓住海外市场机遇,实现业绩回升。

  据中国基金报,去年末北证50指数一度大涨超50%,北交所主题基金逆袭夺冠。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公募基金重仓北交所股票61只,刷新历史新高;重仓持股市值超33亿元,同比激增47%,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深改19条”、新的代码段、做市商扩容等诸多利好因素催化下,北交所市场吸引了各路资金的关注。随着北交所优质上市公司数量和交易量的增加,市场关注度也大幅提升,长期来看,公募基金还将持续加码北交所投资。

  1月销售操盘金额环比降低47.9%、同比降低34.2%,重点30城供应环比下降47%。

  据克而瑞报道,2024年1月Top20全口径销售排名的开发商中,保利发展、万科地产和招商蛇口分别以203.0亿元、193.0亿元和121.4亿元排名前三;月度同比销售金额方面,Top20全口径销售排名的开发商同比均为负。同比下降超过50%的开发商有2家,其中碧桂园同比降幅为71.78%,绿地控股同比降幅为56.31%。

  1月12日,《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发布,以满足房企合理融资需求。上海市1月份利好政策不断:降低公积金贷款购房二套首付比例,奉贤、青浦新城出台人才安居新政等,意图刺激销售。月末上海市发布单身限购松绑政策。广州市1月下旬放开120平方米以上住房限购,新政效力仍有待发酵。

  亿翰数据显示,2024年1月百强房企(公司可比口径)单月销售金额环比下降46.7%,同比下降34.7%,降幅较2023年12月收窄4.2个百分点。

  24年以来(截至1月28日)54城新房成交面积同比-16%,环比-33%。贝壳二手房成交量KMI指数为2020年以来17%分位,新房成交以及市场预期均处于筑底阶段。

  百强房企中,央国企和民企1月销售金额的同比增速分别为-30.1%、-41.1%,降幅较2023年12月分别收窄11.8、4.9个百分点,央国企和民企的销售均有所承压。

  TOP50中单月同比实现增长的房企有7家,较2023年12月减少2家,分别为:国贸地产(+170%)、仁恒置地(+92%)、星河控股(+42%)、合生创展(+13%)、金辉集团(+8%)、联发集团(+7%)、电建房产(+2%)。

  近期我们看到高能级城市的限购政策迎来持续优化,1月27日,广州发布房地产新政后,苏州、上海跟进优化限购政策的步伐。

  1月30日,苏州宣布全面取消限购,上海住建委、房管局发布通知,次日起,在上海市连续缴纳社保或个税满5年的非沪籍居民,可在外环外(崇明区除外)限购1套住房。截至目前,除一线城市外,仍有杭州、成都、天津核心区限购,我们认为限购放松有望进一步扩围,叠加近期部委金融支持,有望推动市场信心修复,基本面尽快筑底,为板块提供估值修复空间。

  2024年1月,债市收益率呈现震荡下行特征,整体呈倒“N”型走势,曲线月,债市收益率呈现震荡下行特征,整体呈倒“N”型走势

  第一阶段(1月初-1月9日)主线为宽松预期下机构抢跑,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迅速由2.56%下探至2.49%,曲线日)主线为“基本面扰动+降息阶段性落空”,在基本面信息扰动下止盈情绪较浓,随着1月降息阶段性落空,10年国债收益率进一步上行至2.53%;第三阶段(1月17日至1月22日)主线为 “股债跷跷板”效应,随着上证指数向下突破2800点,10年国债收益率再次下探至2.49%,曲线月末)主线为“稳定资本市场+降准落地+降息预期再起”,国常会强调“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叠加央行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并定向降息促成阶段性股债双牛行情,随着降息预期再起,债市收益率进一步下行,曲线月,债市经历了曲线从平向陡切换,我们的观点则是在利率反转风险有限的总基调上建议优化仓位结构。

  (1)1月初,12月上旬开启的跨年抢跑行情已有明显透支,我们判断鱼尾行情下利率尚未见底,且鱼尾行情是债牛行情的延续,无需提前大幅止盈;

  (2)1月7日,市场降息预期延续,我们判断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利率处于上有顶下有底的区间内运行,因此逢高可做配置;

  (3)1月14日,通过对降准降息必要性的推演,我们提示本轮双降行情有较大落空的概率,对债市短空长多,利率反转风险有限,调整意味着做多赔率改善。

  考虑基金对高息资产的诉求可能驱动止盈行情结束后30Y国债新一轮的下行机会;

  (4)1月16日,MLF量增价平续作背景下降息预期阶段性落空,我们预计相当长一段时间,利率处于底部区间震荡的状态,建议机构可以适度博弈下一阶段降准带来的曲线月债市复盘与思考,我们有如下总结

  (1)分清债市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非常重要,在债市主要矛盾不变的情形下“龙一品种”具有一定延续性,具体到投资策略而言,仍需保持定力;

  (2)历史可能会相似但不会真正重演,在债市资产荒及机构欠配双重压力下市场有可能“跨过过程,交易结果”,要及时修正策略框架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节奏(3)“看股做债”是把一个不确定性建立在另外一个不确定性之上,结论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例如,2015年1月-2023年12月这段时间,月末5日(每月即27-31日)DR007的均值较其余日平均高13.5bp。而令人欣喜的是,今年1月末资金利率远比往月平稳得多。今年1月末这5日(为了与前文的可比性,同样采用27-31日的数据,周末数值用插值法得出)DR007的均值仅较该月其余日均值上升了8.0bp升幅明显下降。

  资金利率的稳定不仅体现在DR品种上,同样也体现在涵盖范围更为广泛的R上资金利率分层的状况得到缓解。

  从交易主体上看,R包括了所有参加银行间市场的交易者(如证券公司、保险机构、公募基金等),其中一些投资者既可以参与银行间市场,也可以参与交易所市场,既可以在债券市场进行投资,也可以在权益市场进行配置,是现阶段有助于稳定资本市场走势的重要力量。R007的稳中有降以及资金利率分层的缓解有效疏通了央行资金及政策信号向资本市场的传导。

  今年1月GC001的波动率为0.17,较去年12月的0.45下降了近6成,更是明显低于去年四季度0.60的均值。今年1月GC001的均值为2.36%,较去年12月的均值低了17bp。近期资本市场震荡走弱,而市场中稳定且便宜的资金供给为其走出短期困扰铺平了道路。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金融体系流动性将是合理充裕且更偏宽松的:第一,月初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需求会季节性地下降,供需关系变化使得资金市场在较低利率水平上形成再平衡。

  例如今日(2月1日)FR007为1.95%,较前一交易日下降了40bp。第二,2月5日起金融机构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这将向市场释放出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助力于实体经济的持续回暖向好以及资本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第三,春节假期后,节前提现的资金将回流银行体系,可以为政府债券发行以及资本市场的运行创造良好的流动性环境。第四,也是最为关键的,货币当局对于流动性具有很强的掌控能力,1月份流动性宽松稳定的客观事实已经充分说明其呵护市场的主观取向。下一阶段货币当局有充足的工具灵活自如地调控各期限流动性的量与价,稳市场、稳信心。例如,一般情况下,央行每个工作日皆会开展OMO操作,且如有必要可于春节前提供14D等期限的跨节资金。再如,春节后首个工作日(2月18日)即有一次MLF操作,央行亦可在操作中充分满足金融机构对于中期基础货币的需求。

  截至1月31日上午,A股约有51.1%的公司披露了2023年年报业绩预告/快报/报告,绝大多数是以业绩预告的形式存在。

  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北证业绩预告/快报/报告披露比例分别为52.9%/54.2%/54.3%/4.1%。从业绩预告类型来看,目前已经披露业绩预告/快报/报告的上市公司预告向好率为预告向好率为41.9%,低于中报,但相比去年同期向好率有所提升(业绩预告向好类型包含续盈、略增、预增、扭亏等四种类型)。

  A股/非金融A股2023年年报净利润累计同比增速测算值为-1.6%/-5.0%;创业板/科创板2023年年报业绩增速测算值为14.7%/-66.3%。

  (注意:此处测算样本为目前已经公布2023年年报业绩预告/快报/报告的上市公司,由于可得样本有限,因此测算值与真实值存在一定的偏差)。

  结合工业企业盈利增速,预计A股2023年年报盈利将延续改善趋势,全A全年盈利增速有望回升至0附近。

  美容护理、社会服务、纺织服饰等部分消费板块,汽车、交通运输等行业中位数较高。

  银行、美容护理、汽车、食品饮料、家用电器、轻工制造等业绩超预期个股占比相对较高。

  公用事业消费服务中游制造信息科技金融地产、资源品、医疗保健。考虑到利润可持续性、基数大小等因素,年报盈利较好的板块预计集中在公用事业、消费服务和中游制造领域。

  (消费电子、半导体、通信设备、游戏Ⅱ等)。此外其他一些领域的业绩也有望改善,如中药、建筑装饰(境外订单持续高景气)、种植业(转基因产业化提速)、食品饮料(下游餐饮快速回暖)等,推荐给予关注。

  具体行业来看,上调幅度较大的主要有社会服务、公用事业、纺织服饰、计算机、有色金属等。房地产、农林牧渔、轻工制造、国防军工、环保、传媒、交通运输、钢铁等下调幅度较大。

  多数行业PEG1,主要有电力及公用事业、基础化工、钢铁、国防军工、社会服务等行业。

  受近期资金面负反馈等因素影响,1月(截至29日),A股主要指数普遍出现回调,其中上证50跌幅最小,而科创50跌幅最大,累计下跌了14.9%。行业方面,风格明显偏防御,本月银行煤炭、交运等行业涨幅居前。相对而言,受市场情绪回落的影响,偏成长的方向

  2023年四季度以来,在海外需求不振、国内天气极端多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经济恢复势头小幅回落受此影响港股本月回落。截至2024年1月29日,恒生科技、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恒生综指、恒生指数、恒生香港35的月度涨跌幅分别为-14.9%、-6.2%、-6.5%-5.7%和-6.9%。

  经过前期的调整,当前A股市场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叠加近期政策不断发力,今年市场的春季行情有望逐步到来。展望未来,仍然有一些重要事件值得关注,包括上市公司年报业绩预告及年报,经济与金融数据,稳增长具体措施的明确与落地,以及3月份全国两会对于经济增长目标以及实现路径的定调等。

  从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来看,高股息策略仍然可以作为稳定收益的底仓。此外,近期各类稳增长稳市场政策频频出台,其中一些有较为清晰指引的方向如央企、稳增长、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等或许也值得关注。并且,短期市场如果有反弹,前期下跌幅度大的板块在反弹过程中可能会更有弹性,因此,本轮市场调整过程中调整幅度较大的成长板块也值得重点关注。

  经过前期的调整,港股市场的估值处于历史底部,恒生指数的PE和PB估值均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安全边际。在当前政策积极发力下,港股市场有望逐渐企稳回升。

  配置方向上建议关注:1)产业景气与AI主线并存的半导体、通信、电子等科技股。

  2)政治局会议强调,“切实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议继续关注“中特估”主题,包括建筑装饰、石油石化、银行、煤炭等行业。

  2024年2月A股金股组合: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天坛生物、温氏股份、新五丰中国石油、中国海油、北京银行、中联重科、国泰集团。

  2024年2月港股金股组合:快手科技、联想集团、高伟电子、颐海国际、中国移动。